在网易于2011年制作的“中国建筑为何短命”专题中,有份“中国‘短命建筑’不完全名单”,搜集了18个项目,“寿命”长的20年,短的是0岁,即建成之日是拆除之时。“名单”解释了“短命原因”,两个0岁建筑,一个因质量出问题,另一个源于城市规划;其他因“地产开发”和“城市规划”而“被短命”的分别有5个,剩下的,要么为了给“地铁工程”和“高铁建设”让路,要么源于烂尾、违章、设计失误等。
研究了这份“不完全名单”,再读关于沌阳高架桥的新闻,心情复杂。爆破者告诉当地记者:“沌阳高架桥爆破拆除方案,国际上也鲜有案例,对我国乃至国际爆破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很自豪:“在世界上这是城市桥梁爆破中规模大的,运用的爆破技术世界先进,向世界证明中国桥梁爆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平年代,爆破在用桥梁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所以,这个“国际先进水平”难免不让人心情复杂,想到段子里说的“等咱有钱了,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
有人说,如果钱是自己的,豆浆买来喝还是倒,是个人自由,旁人无权干涉。恰如南昌五湖大酒店,这个品质优良的四星级酒店,从建成到报废,用了14年。“被短命”因业主有钱,在离设计寿命至少还有37年时,推倒后原址重建五星级酒店。
钱惹的祸,钱却解决不了。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每万平方米会产生500吨~600吨建筑垃圾;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吨~12000吨建筑垃圾。据此估算,南昌五湖大酒店拆除后留下4万吨建筑垃圾。垃圾围城的环境危机,想来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豆浆喝了还是倒了,并不能由钱说了算。
更让人齿冷的是,用来“倒”的豆浆,不是用决策者自己的钱买的。“馆龄”10年的湖北义体育训练综合训练馆、“桥龄”11年的上海“亚洲弯”等提前“下岗”,都源于城市规划。这些公共建筑,建设资金肯定来源于财政,因城市规划发生变化被拆除时,经费来源自然也能是财政资金。有人“恶毒”地推测,一拆一建间,当地GDP还能凭空增加一大块,不鲜亮了面子,还填充了“里子”,捞得实惠。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建筑寿命平均有35年,而发达国家中,英国的比较高,为132年,美国的较短,也达到74年。可见,无论怎么富裕,人家都没有出现过“倒豆浆”的壮举。
随着短命建筑名单的拉长,关于短命建筑产生原因,见诸报端的分析文章已经很多了,呼吁注重建筑质量,呼吁阳光规划、科学规划、不要以领导意志为规划原则的声音不绝于耳,几乎年年都能听得到,可依然有建筑前赴后继地加入名单。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是没有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关键在于用什么制度和机制来保证问题的解决和措施得到落实。我们有个善良的愿望,但愿沌阳高架桥成为“被风吹倒”的后一个“被短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