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区八岭山镇北湖桥村一组村民李开宝不忍看到大量土地变相抛荒。2010年,他联合表弟蔡则均等几个亲戚成立了“宝均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他全权管理,承包周边村民家的田种植水稻。2011年,李开宝从80余家农户手中流转土地850亩种植水稻,“去年经济效益不错,收入30多万元。”
在李开宝计划今年扩大规模时,市、区经管局负责人找上门来,向他宣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虽然挂着农业合作社的牌子,但无论从管理还是人员的组成来看,李开宝的种植模式都更像一个家庭农场的雏形。”市经管局局长叶华强说。
李开宝顺势注册成立了“宝均家庭农场”,实现123户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724亩,除了200亩在李埠镇外,其余都分布在八岭山镇的不同村中。
宝均家庭农场跟农户签的土地流转合同年限是5年,这样既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也避免了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冲击。
这么大面积的土地流转,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李开宝土地流转的资金从何而来?
“一次性拿出一千多亩地的流转资金,我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李开宝坦言,宝均家庭农场采取的是“创收后结算”方式来支付土地流转金。
李开宝在跟每一个农户签订协议的时候约定,无论收成如何,都按亩产700斤稻谷给农户结算。收入稳定,农户欣然接受,这样一来,很好地缓解了农场收成之前资金不足的困难。李开宝说,这种“双赢”的结算方式,是他去年在天门“取经”获得的经验,如今很好地应用在家庭农场上。
说到今年家庭农场的收成,李开宝算了一笔账:按亩产稻谷1600斤算,除去给农户结算700斤,家庭农场余900斤。按照去年国家粮食收购价1 .4元一斤估算,每亩毛收入为1260元,除去每亩收割、耕整、插秧的360元人工作业费和500元肥料费等投入,他一亩的纯收入是400元,1724亩地一年收入为70余万元。
“今年农场种的是单季稻,明年,我们要改种双季稻,这样能更好地利用土地创造更高的价值。”李开宝兴奋地规划着家庭农场的未来。
凭着之前管理合作社的经验,李开宝对家庭农场成员进行了职责分工。李开宝负责全面统筹;蔡则均负责购种、销售;周海英负责照顾生活;家里几个有技术的亲戚对农活总负责。“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相互信任,协同管理。”李开宝说。
这样,在宝均家庭农场,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李开宝为农场主,蔡则均、周海英为成员,打田、插秧、收割员3人为常年固薪操作人员,10多个不固定农民为计件农工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这其间,农场主、成员和常年雇工均为亲属关系,计件农工则是根据农时需要聘请的当地农民。
“农场的3名固薪操作工,年薪3万元,负责稻田日常管理。”李开宝介绍,收成时,若亩产超过1700斤,超过的部分按每斤50元给予他们奖励;若亩产不足1600斤,要相应扣工资。“通过奖惩机制,激励他们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粮食亩产量。”
对于这种“金字塔”结构的管理经营模式,李开宝很有几分得意,“根据农场的需要,找到合适的人来做适合的事,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以后,还会随时根据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说到家庭农场的未来,李开宝称,“我们是农民,多种田、种好田、大丰收,是大的梦想。”同时,李开宝也盼望,有了明确身份的家庭农场,能在贷款、技术等方面获得政府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
荆州的家庭农场认定规模标准
种植业家庭农场——符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流转土地5年以上,并相对集中连片,具有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种植单一作物,优质稻、棉花100亩以上,瓜果50亩以上,蔬菜、药材20亩以上,设施栽培(钢架大棚)10亩以上。种植多种作物,种植面积应在50亩以上。
水产养殖业家庭农场——承包或流转养殖水面5年以上,具有规范的承包或流转合同,标准精养鱼池50亩以上。
畜禽养殖业家庭农场——生猪:猪栏500平方米以上,年出栏300头以上;蛋鸡、蛋鸭:鸡或鸭舍400平方米以上,年存笼5000以上;肉鸡、肉鸭:鸡或鸭舍600平方米以上,年出笼15000以上。
种养综合型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进行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等综合生产经营,但应明确主业,主业规模标准应不低于上述产业规模标准的下限。